全聚德高管相继辞职,百年老字号还能否“活”下去?!
来源:餐饮吹牛会(ID:cycnh666)
此前,全聚德公布的2019年三季报显示,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营收11.91亿元,同比下滑12.62%,净利润仅剩5260.41万元,同比下滑了59.09%。
从昔日的“餐饮老字号第一股”,到如今艰难度日,这个餐饮老字号到底做错了什么?老字号们到底该如何破局?
01
全聚德最近怎么了?
自2012年,全聚德的营收和利润开始下滑,7年来,营业收入累计减少近4亿元,净利润减少约1亿元。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竞品太多,游客流量被分散
烤鸭是北京的一大标签,而全聚德更是和北京烤鸭牢牢关联在一起。
因此,全聚德始终不愁生意,从早年间做本地人生意,到近些年做游客生意,因此品牌始终缺乏创新的“紧迫感”。
自身品牌缺乏创新,众多竞品接连涌现,全聚德不但失去了本地顾客,更渐渐失去了近年来“赖以为生”的游客生意。
坚持传统的四季民福、羲和小馆,主打意境菜的大董,转型成功的京味斋,均对全聚德造成了巨大冲击。
全聚德最新的财报告诉我们:北京人和外地人都不爱吃全聚德了。
2
性价比低、口碑不断下降
近年来,全聚德的口碑也在不断下降。价格过高、加收服务费、服务质量差、装修老气、产品单一,点评软件上全聚德充斥着众多差评。
“全套烤鸭298元一份”、“烤鸭的黄瓜条还要单独加钱”、“没有服务,还要多收10%的服务费”,不少消费者纷纷吐槽全聚德价格高,性价比低下。
此外,由于受环保要求的限制,全聚德只在部分店面保留了传统烤鸭炉,其他地方已经更换为与很多烤鸭店相同的电烤炉。这导致全聚德拳头产品烤鸭的产品品质有所下降,品牌也因此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竞争力。
3
转型互联网,忽视品牌“内功”
在过去几年,全聚德也曾为了度过“老年危机”而煞费苦心。
2016年4月,全聚德注资1500万设立“鸭哥科技”公司,负责全聚德的互联网化运营。不过,这次“传统+互联网”的结合物——鸭哥科技,仅仅一年后就夭折。
2017年3月,全聚德计划收购 “汤城小厨”,但仅过去5个月,全聚德称由于交易的复杂性以及推进的不确定性,无法按时完成交易。
随后2018年,全聚德与抖音合作进行创意营销,同时激活了会员卡,打造了直营店,但最终效果也不尽人意。不难发现,全聚德的转型之路始终专注于外卖、抖音、互联网化等新型热词。
但却没有针对饱受顾客诟病的口味、服务、性价比、产品单一等问题进行改进创新。
02
为何老字号“活”不下去了?
除了全聚德,其它曾叱咤风云的大型餐饮也都开始走起了下坡路,纷纷呈现出疲软状态。
2017年10月,大家乐宣布全面撤出华东市场,剩下的88家门店全部在广东;2017年稻香集团的总收入比2016年同期下滑10%,净利润更是大跌超过50%。据最新财报显示:翠华2019财年的利润率仅为0.3%!而这一数据在2018年为4.4%。这些品牌究竟都做错了什么?
1
跟不上时代,忽略了消费需求
现在消费者更注重消费体验,产品的外观、门店的氛围营造都能成为消费者的消费动力,他们更在意交流互动和社交属性,产品是否有逼格,能不能发朋友圈,成为新品牌的标配。功能是强需,情感是必须。
与其说是新一代消费者抛弃老字号,不如说是老字号忽略了新一代消费者的隐性需求。
2
追求传统,缺乏创新力
追求传统,而不是追求传承。一个老产品,卖了几十年上百年,不做任何创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这句口号人人会念,但到了实际情况,创始人大多数还是过于保守,对新产品的研发缺乏投入。
3
专注运营,忽略传播
老字号,几十年,上百年的运营,自然建立了一套强管控体系,且不论这个体系是否适应今天的职场新人,但相对而言,老字号基本运营能做到不乱,不散。
但在对外传播上面,大多数老字号缺乏一定的手段,在这个“营销至上”的时代,想跟新兴的品牌斗争,难度非常之大。
03
那老字号该如何破局?
据CBNData《报告》显示,在和吃紧密相关的节日,年轻人对老字号的需求其实十分强烈。
餐饮老字号的90后消费者人数在2017至2019年间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虽然人均消费总量仍较低,但其增速不容小觑,年轻人已渐渐与老字号结下不解之缘。
这给予了老字号们扩大年轻群体市场的机会。那老字号到底该怎么做呢?
1
与时俱进,产品更新迭代
创立于大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便宜坊已有600余年,是真正的老寿星,它积极一边传承古法技艺,一边也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产品创新。
传统烤鸭十分油腻,不符合现代年轻人追求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便宜坊意识到这点,便于2005年创新推出“花香酥”和“蔬香酥”烤鸭。
紧跟市场脉搏与消费者需求的便宜坊,非但毫无老态,反而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近五年利润平均增幅超10%。
2
发展副牌,吸引多层次消费群体
松鹤楼于1737年(清乾隆二年)开业,坐落在苏州观前街,据传乾隆三下江南时,曾在该店品尝过“松鼠鱼”。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松鹤楼打出一张副牌:松鹤楼小馆。小馆以亲切平民的价格,面向年轻消费群,在松鹤楼卖198元一道的松鼠桂鱼,在小馆仅售98元,口味却相差无几。
相比松鹤楼的端庄大气,小馆的装修风格明显更简洁,时尚,并且采用明档形式,增加了厨房的可视性、表演性及透明性,让消费者一边进食,一边了解到菜品的生产过程。
3
打造老字号网红
“老字号”也可以打造“网红”。如杏花楼的肉松蛋黄青团;知味观的鲜花牛奶青团;五芳斋今年联合天猫超品日打造的“外来物粽”等。无不靠着创意的内馅儿、炸燃的线上口碑,以及现象级的线下大排长龙,而一举成名。
借助新媒体 此外,老字号可以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实现多维布局,通过社交媒体的日常发布来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述说品牌故事。比如来自嘉兴的“粽子专业户”五芳斋就玩得一手好营销。
五芳斋线上投放复古脑洞广告吸引流量,同时还联动线下与口碑合作推出智慧餐厅,携手天猫超品打造国潮新品,整体采取了“线上+线下”的配合打法,可谓是双管齐下。总而言之,变则通,不变则死。
不仅是老字号餐饮,新派餐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无论新老品牌,都需通过自身不断的业务创新和转型,来保留自己的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