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圈今年多了一句话:拿地是死,不拿地现在就出局?
来源:中房俱乐部
穷途末路,还是柳暗花明?地产圈今年似乎又多了一句话:“拿地是死,不拿地立刻死。”这种说法夸张了些,但不难看出当下不少房企面对的困局。
随着重点城市首批涉宅用地集中开闸出让,给2021年以来房企持续低压的氛围注入了不少活力,龙头房企、央企、国企投资积极性明显增加,广州、杭州和无锡等热点城市都有他们的身影。
据CRIC监测,TOP50房企半数以上均参与了集中拍地,按照全口径拿地金额计算,50强房企在9城拿地金额突破3050亿元。
其中,广州、无锡、重庆、沈阳首次集中出让地块近半数均被50强房企拿下,尤其无锡,75%的地块都被50强房企拿下,杭州也有45%的地块被50强房企收入囊中,厦门和深圳由于首轮出让土地宗数较少,近八成以上地块均被50强房企竞得,房企在这些城市投资积极性较高。
图:部分房企在广州、无锡、重庆、沈阳等9城拿地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CRIC
而在投资氛围冷淡的长春,50强房企仅拿下3宗地块,九成以上地块均被中小房企或本地房企竞得。
看得出,规模房企成为集中供地机制下的最大赢家,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联合拿地成为此轮集中拍地的典型特征,联合拿地不仅成为中小房企突围之道,更成为规模房企抱团取暖的一大方式。从合作拿地模式来看,以“规模房企+中小房企”、“中小房企+中小房企”两种模式为主。
而“强强联合”的拿地方式相对少见,一般地块总价非常高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此类情况,比如滨江和融信在杭州联合拿下4宗地块,总价高达172亿元。
不少房企人员表示,进入2021年都感觉压力山大,很多房企已经负债累累,可是他们照样会融资,必须要拿地,要运营,换句话来说,死也不要死得这么快,再坚持几年说不定还有机会。
普遍来讲,房地产的利润已经大幅度下滑,靠融资来维持运营的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最后基本都会变成金融资本的雇工,这个恐怕还不够,背后更是负债破产。
说到底,房地产本质上是一场金融游戏。地产进入下半场,财务管理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
多数开发商,都是依靠融资和贷款发家。拿地钱是借的,盖房的钱是借的,甚至还债的钱,也是借的。
不少行业小白好奇,为什么那些房企老板们,常常能够白手起家,从0干到100亿、1000亿,甚至几千亿。说白了,别人借钱的能力强。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在严格的融资环境以及“三道红线”的压力下,部分房企负债规模增长将放缓,2021年房企整体融资成本或将保持平稳,但是融资成本分化的态势依旧。从目前42家房企融资成本榜单看,最后一名的9.49%,是第一名3.8%的近2.5倍。
“三道红线”的出台及施行,对于房企的融资进行了穿透管理,监管新环境下如何进行融资抉择,变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