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放弃大卖场?
来源:纳食、职业零售网
山姆、Costco、盒马、Fudi、家乐福、永辉、麦德龙、华联......会员店赛道一时热闹非凡。对于实体零售业来说,2021年为消费者呈现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冰火两重天”的分化——传统大卖场商超的遇冷关门vs仓储会员店的集中爆发。2021年被人们称作是仓储会员店的元年,当国内诸多零售企业纷纷入局相继涌入仓储会员店的赛道时,这也让中国的零售商们为之担忧,会员店真的会无情且成功的代替大卖场吗?
仓储会员店的进击之路
中国大陆的第一家会员店是1996年设立的深圳山姆会员店。
图来源:微博@山姆会员商店
2020年开始,中国本土零售商也开始快速进行会员店的尝试,2021年,连锁商超纷纷将仓储会员店当成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6月,第一家中国品牌的仓储式会员店——盒马X会员店宣布模式跑通,进入全国复制阶段。
几乎同一时间段,Fudi、北京华联宣布旗下首家会员店开业;进入下半年,各大连锁商超们更是加速布局会员店,甚至上升为一场“规模之战”;10月,家乐福中国开放中国首家会员店,并宣称未来3年内将200家大卖场中的一半全面升级为付费会员店;11月下旬,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已经开设近40家门店;12月,Costco、盒马以及家乐福中国均在积极布局新会员店,不断刷新规模与速度。有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的会员制门店数量新增超过30家,经过市场培育之后,中国消费者对仓储会员店的热情正在空前高涨。
图来源:微博@盒马
会员店 VS 大卖场
谁赢了?仓储会员店并不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新奇商业模式,但是,它主打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特点,在今天如火如荼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激起了新的认同感。以往,仓储式会员店可能只在超一线大城市吃香,但现在除了北上广以外,苏州、武汉、福州和重庆等城市也都迎来了不少新开业的仓储式会员店。不过,就像文章开头我们所提到的那样,冰火从来都是两重天,有人欢喜有人愁,与会员店的一路飘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传统大卖场的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一直处于快速下跌的趋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2.4万亿元,比2019年下降了7.2%。2021年前三季度,永辉超市、华联综超以及沃尔玛、高鑫零售等连锁商超均出现盈利下滑或亏损。其中,永辉超市前三季度净亏损高达21.78亿元。虽说现在来看大卖场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曾经的高光却是真实而确切存在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卖场模式被家乐福带入中国,一站式购物的便利与丰富的商品让当时的大卖场在国内颇受追捧,当时,大卖场不仅是快消品最重要的出货渠道,也是品牌重要的展示窗口,大卖场“渠道为王”的说法也来自于此。
图来源:微博@家乐福中国
在会员店面前,大卖场逐渐受到冷落,究其本质而言,其实是原有的“大而全”一站式购物的需求与“多快好省”的需求升级之间的PK,如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不同于以往,他们既要品质和性价比,便利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下,兼具品质和性价比又能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的会员店能够受到新时代消费者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扎根中国的外国样本
会员店在中国行得通吗?如此看来的话,难道大卖场在中国就真的没有一点发展希望了吗?会员店完全取代大卖场真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吗?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家乐福、永辉这样的本土企业看似是跟风拓展会员店,其实根本就没有学到欧美会员店的精髓,不过是生搬硬套罢了,结果也必然是昙花一现。还有观点认为:中国市场不同于欧美市场,中国并不需要太多的会员店。大概数字来讲的话,基本上需要20万-30万会员才能够支撑一家付费门店,而且目前中国能够支撑会员超市的城市预估只有50个,会员超市在中国的总量需求在60-80家。如此算下来,当前国内会员店显然是供大于求了。当然,这也并不能完全表明会员店在中国行不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毕竟,谁又能预测到未来五到十年之后的消费形势呢?只是以眼下的形势来看,大卖场虽说式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是被替代显然为时过早。
图来源:微博@华润万家Vanguard
除此之外,目前各大会员店主打的都是大包装的仓储式模式,这对于欧美那种囤货式消费来说也许正中其意,但国内的消费习性很明显与欧美有很大差异,而且,对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在现在的房价背景下,有足够面积和大冰箱存储条件的家庭还是少数。还有一点就是,不管是会员店还是大卖场,想要赚到消费者的钱,首先肯定要赢得他们的在场时间,但目前大多数仓储式会员店的主要空间仍是货品堆头和大货架陈列,国内新中产的人群主要是有小孩的80、90后,也就是说,会员店的卖场体验不仅要满足大人的消费体验,还要增加小孩的娱乐性。西方模板之下,Costco和山姆也均在国内做出了一定的本土化改造尝试,Costco未在上海落地前已从2017年开始在天猫开展部分品类的电商业务,山姆也曾接入京东,并在会员较集中且门店覆盖不到的区域布局了前置仓,以提升会员续费率和扩展覆盖面。但大卖场显然拥有更多成本优化空间、更强的数字化基因和更了解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中国式会员店”的定义权仍有望掌握在国内零售商的手中。会员店想要在中国实现更长久的发展,精准洞察并研究中国城市家庭的生活形态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大部分对新事物消费意愿最强的年轻人,实在是消化不了动辄好几斤的水果和一盒二十个的面包。
图源:微博@山姆会员店
目前,会员店在中国的进化已经有了初步的“中国式特色”,至于到底会不会完全代替大卖场,这个问题你怎么看?